中文版

南海文博微课堂(七)丨说说端午那些事儿

2020年06月23日19:46 公共服务部

端午由来,众说纷纭。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所以,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看着自己家国破灭,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宝石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端午习俗,特色鲜明——五月五,端午节。配香料,制香囊,扒龙舟,吃粽子,雄黄画额,驱五毒。

【扒龙舟】相传,扒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祀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到了宋朝,演变为大型的龙舟竞渡。清初的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就记载了“岁五六月间斗龙船”的习俗,而且在龙舟竞渡中的获胜者,还会得到“状元标,张伎乐,簪花挂红”的奖励。

【端午食粽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制香囊端午时节临近中夏,天气湿热,“五毒”尽出,蚊虫滋生。所以悬挂艾草、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来驱赶五毒,是端午的传统节俗。

【雄黄画额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以前有的苏州人在孩子额头用雄黄蘸酒后画一“王”字,像是老虎额头的花纹,这种风俗称为“画额”,寄予着人们驱除邪魅的愿望。画额是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借雄黄以驱毒;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本期的微课堂到这里就结束啦!虽然疫情当前,但南海馆宣教活动不打烊,我们下期再见~

上期南海文博微课堂(六)|“马赛克”里的多姿生活

前五名获奖名单(邮箱)

tan2385029517@qq.com

xiaobai822806068@qq.com

13700439683@163.com

1137157933@qq.com

749992195@qq.com

恭喜以上观众获得我馆文创商品【海边拾“贝”胸针】,你们的礼品我们已经安排上啦!请注意查收哦~

拟稿人丨桑婷、王春蓉

编排丨符丹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