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余件航海仪器勾勒海上蒸汽时代
航海征程的时代跃进
航行过程更加可靠
“计划”“观测”完毕后,自然就要开始“航行”。在“航行”单元,观众首先可以看到帮助计时的日晷仪、沙漏、船钟等仪器,这其中有四件船钟都是首次展出。
当时的计时仪器已经相当精密。在那时,人们已经有了全球时区的概念,船员们会在航行中观察太阳,来确定船只所在时区时间,并将船钟调快或慢。一座1887年的船钟除了计时外还具备了温度计、气压计等功能,底座下方还加入了锚、泳圈等航海元素装饰,同时兼顾功能与美感。
令人颇感惊喜的是,许多当年生产这些航海仪器的老牌公司至今仍在经营。据了解,此次展出的展品不少都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北美等地区征集收得。
正如今天人们缺少不了导航一样,当时的航海人也少不了用磁罗经来导航。金色的立式磁罗经于20世纪初由美国波士顿里奇公司生产,宫廷式的装饰让人们联想到当时使用这台磁罗经的船只又该是何等模样。
航海的人少不了时钟,但一般的时钟拿到船上,颠簸、气压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精准。英国钟表匠约翰·哈里森于1736年造出了第一台天文钟,后人把它命名为H1。这台重达42公斤的庞然大物采用了“蚂蚱腿”擒纵器。1759年,哈里森经过一代代改良,造出了H4天文钟,仅比怀表稍大一点,准确性也比前代大大提高。
在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各式天文钟。事实上,今天的航海虽已高度电子化,但人们依旧会带着磁罗经、天文钟等传统仪器,以防电子系统出现故障。
蒸汽机“上”了船,船的动力系统势必将作出调整。风帆时代人们靠划桨、扬帆来前进,当人们最开始将蒸汽机装上船时,机械浆依旧保持着“船桨”的形态。慢慢地,人们在船上为蒸汽机留出专门空间,船桨也逐渐进化为了明轮、螺旋桨等。
展柜里,曾经显示船舶航行状态的一排铜制车钟让人们感受到蒸汽时代的大海航行。车钟是蒸汽机船只的重要代表物件,它分为传令车钟和受令车钟,前者装在驾驶舱或指挥室,当船长决定加速、减速或停止时就会摆动手柄,而装在机舱的主机操纵部位的受令车钟就会收到指令,此时,船员们就要根据指令来改变蒸汽机的工作状态。
更多功能为航行保驾护航
海上蒸汽时代的到来为航海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对于航行安全的保护也随之进步。
展览中的信号灯、信号旗都是当时大海航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员还特意设计了互动屏幕,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航行中的“信号”,以及大名鼎鼎的摩尔斯电码与SOS(国际摩尔斯电码救难信号)。
在展览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船上”也能看到“船下”。船舶经过了漫长的旅途,船体便需要清洁与维护,船员们不得不潜水来解决。比起如今轻便的潜水服,几套来自19、20世纪的潜水装备显得有几分“惊悚”。1715年,法国人皮埃尔·雷米发明了最早的潜水服,这套装备由两根长长的软管连接,其中一根用于呼吸氧气,一根用于呼出二氧化碳。展柜中展示的几个沉重的潜水头盔和增重鞋让人深感当时潜水这项任务绝非易事。某种程度上,潜水装备的出现为航海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文\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实习生 林品慧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