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蓝”志愿队︱“南”朋友与南海馆的那些事(三)
前言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我们总能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看到一些身着蓝色马甲的“南”朋友们,这些朋友都来自于一个大家庭——“南海蓝”志愿队。作为“南海蓝”志愿队的志愿者,他们用双手为南海馆的观众们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也身体力行地宣扬着志愿精神的力量。
在往期的“南海蓝”志愿者心得分享栏目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志愿者在南海馆里留下的美好回忆,今天让我们接着来聆听两位志愿者独一无二的心路历程,了解他们关于志愿精神的独家见解。
志愿心得
刘育维
大家好,我叫刘育维,是一名大四的学生,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在南海博物馆当志愿者的这几年,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历史和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服务他人的快乐与满足。对我而言,这既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和机会,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博物馆中,我接触了许多关于南海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从古老的航海图到精美的瓷器,从南海人文历史到海洋生物标本,从百米沉船到千米沉船的考古发掘,每一件文物展品都在诉说着南海的辉煌与沧桑。作为志愿者的我引导观众们参观这些展品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和学习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昌盛。
在服务过程中,我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有的对文物充满好奇,有的则是对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每一次为他们解答问题,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我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同时,我也在与游客的交流中,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博物馆志愿者的大家庭中,我们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种团队精神不仅让我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志愿服务的机会。
我非常喜欢南海文化,通过志愿服务,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弘扬南海文化的决心。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更多的人普及南海文化。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南海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的行列中来,共同为弘扬南海文化和讲好南海故事奉献自己的力量。
吴莹莹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我很荣幸能够担任南海馆“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的志愿讲解员,能够借我之口,诉说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此展览以“出海、祭海、耕海、更路、渔歌、我的祖宗海”为主题,通过精心挑选的三百多件渔民生产生活工具,生动展现了海南渔民在这片蔚蓝海域上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作为此展览的志愿讲解员,我肩负着传递渔家文化、讲述渔民故事的重任。
在“耕海”展区,那些看似简陋的潜水镜、蚵凿、参刺、公螺爪、渔网和鱼叉,却蕴含着渔民们无尽的智慧和坚韧。每当面对游客的疑惑:“这些就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工具吗?”我总是先抛出一个问题:“看着这些工具,你们能否想象出渔民们是如何捕捞海鲜的?”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想象,大人们则理性分析,场面十分热烈。
在游客们的回答之后,我开始了详细的讲解,揭示这些工具背后的故事。我讲述着渔民们如何凭借这些“简陋”的工具,在汹涌的海洋中捕获丰收,如何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展现出对大海的敬畏和热爱。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和点头赞许。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渔家文化的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志愿者的成就感。
耕海,对于海南渔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与大海共生的生活方式。这次志愿服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渔民们的英勇和智慧。作为志愿讲解员,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带给观众们关于南海渔家文化的深厚记忆与感受,心怀对自然的敬畏。
在本期的志愿者心得分享中,我们看到了两位志愿者在“南海蓝”志愿队中的成长轨迹。他们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志愿精神如何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逐渐茁壮成长。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个人的成长,更见证了志愿精神如何在团队中薪火相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每一位志愿者的加入都将为这个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每一位志愿者的到来也使得志愿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敬请期待下一期的志愿者心得分享,更多温暖人心的故事即将展开。
撰文:公共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