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物说︱神奇动物在哪里——2024年南海新发现物种大盘点
I.软体动物
拥有多样生境的南海,为众多热带、亚热带海洋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息条件,因而成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在南海,每年都有新的物种被发现和命名。“南海物说”将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专题为您分期盘点2024年度的南海物种新发现。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软体动物。
拟幽灵蛸
Vampyroteuthis pseudoinfernalis Qiu, Liu& Huang, 2024
拟幽灵蛸
头足纲 幽灵蛸目 幽灵蛸科
发现于南海深海
在发现拟幽灵蛸之前,幽灵蛸目仅发现一个现存物种,即幽灵蛸。幽灵蛸,俗称“吸血鬼乌贼”,是生活在深海的头足类动物。事实上,它们既不吸血,也不是乌贼。不过,它们确实与传说中的“吸血鬼”有相似之处:体色较深,如身着一袭黑衣;腕足间有膜相连,状如吸血鬼的披风,受到威胁时还会翻转“披风”包裹住身体来保护自己等。
幽灵蛸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2016年,我国海洋生物学家在海南岛东南海区深水800至1000米采集到类似幽灵蛸的生物标本。经研究分析,确定其为新种并命名为“拟幽灵蛸”。至此,拟幽灵蛸成为幽灵蛸目已知的第二个现存物种。拟幽灵蛸的发现,不仅为幽灵蛸目增添了新成员,更为此类动物演化及其对深海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
素萍新月梭螺
Lunovula supingae Zhang, Zhang et Wei, 2024
素萍新月梭螺
腹足纲 滨螺目 珊瑚寄生螺科
发现于南海珍贝海山
珊瑚寄生螺是一类成员较少的小型腹足纲动物,因大多寄生在珊瑚上生活而得名。它们的贝壳形状会随寄主或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因而常呈不规则的斗笠形或椭圆形等。
贝壳呈斗笠形的太平洋珊瑚寄生螺Pedicularia pacifica
腹足纲 滨螺目 珊瑚寄生螺科
东海、南海分布
新发现的素萍新月梭螺便是一种小型的珊瑚寄生螺。它们寄生在水螅体内,并以水螅虫为食。这也是首次发现以水螅虫为食的梭螺动物。
海马小云母蛤
Yoldiella haimaensis Gao, Tang et Zhang, 2024
海马小云母蛤
双壳纲 原鳃类 云母蛤科
发现于南海海马冷泉
海马冷泉位于南海东南海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深海冷泉生态系统,也是我国研究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与演化等科学问题的重要场所。海马小云母蛤便由科研人员发现于海马冷泉渗口附近的沉积物中。
三角胖樱蛤
Pinguitellina triquetra Zhang et Zhang, 2024
突角胖樱蛤
Pinguitellina protuberangla Zhang et Zhang, 2024
小胖樱蛤
Pinguitellina minuta Zhang et Zhang, 2024
徐氏樱蛤
Abranda xui Zhang et Zhang, 2024
从左到右、从上至下:三角胖樱蛤、突角胖樱蛤、小胖樱蛤、徐氏樱蛤
双壳纲 帘蛤目 樱蛤科
均发现于南海近岸海域及潮间带滩涂
以上四个新种均属于樱蛤科。樱蛤科成员众多,分布极普遍,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除少数种类可供食用外,多数个体较小的种类可作为海产养殖的天然饵料。比较有名的樱蛤种类如彩虹明樱蛤,俗称海瓜子,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沿海群众赶海的主要种类之一。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
双壳纲 帘蛤目 樱蛤科
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细刀蛏
Cultellus exilis Yu, Jiao et Zhang, 2024
细刀蛏
双壳纲 帘蛤目 刀蛏科
发现于南海
竹蛏、缢蛏、刀蛏等常被统称作“蛏子”,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多数蛏子肉质鲜美、产量大、分布广,深受食客喜爱。南海常见的“蛏子”有大竹蛏、长竹蛏、花刀蛏等。
花刀蛏Ensiculus cultellus
双壳纲 帘蛤目 刀蛏科
南海分布
新发现的细刀蛏,在壳形、壳顶等方面与刀蛏科其余物种存在明显差异,由此被确认为刀蛏属的新种。
以上仅为部分南海软体动物新发现。新物种的发现,一方面凸显了南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对南海的探索仍十分有限。物说在此也想向大家呼吁:让我们更加关注海洋,更加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
往期推荐
南海物说 | 神奇动物在哪里:海南岛特有陆生动物大盘点(上)
南海物说 | 神奇动物在哪里:海南岛特有陆生动物大盘点(下)
撰文:方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