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观展导引︱500多年后的它们水灵灵的“火”出圈了!

2025年02月27日16:30 文创信息部

嗨,大家好!

“我”是2024至2025跨年度大展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熟悉“我”的观众应该都知道

“我”在开展前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陆续在《新闻联播》《共同关注》《新闻直播间》《第一时间》等新闻栏目

以及央地各主流媒体多次“亮相”

部分媒体报道

作为一个能荣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权威栏目的重大展览

从全国各地来看“我”的观众数不胜数

“我”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

又带着些什么样的文物

水灵灵地“火爆”出圈了

今天,让南南来为您逐一展开讲述

观众参观“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壹 探渊寻珍 科技支撑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开展航次工作时,在海南岛东南方向南海海域的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遗址,经水下考古调查,分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知识延展

什么是陆坡?

陆坡‌,又称大陆斜坡,是大陆架外缘与深海洋底之间的过渡区域。通俗来讲就是大陆架外缘向海一侧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巨大斜坡。

展览内景

为探明和掌握两艘沉船的分布范围和保存状况,考古工作者在2023年5月至6月、9月至10月,以及2024年5月至6月,组织实施了三个阶段的水下考古调查。考古团队克服了深海环境的巨大挑战,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装备,成功完成了遗址的初步探测、详细勘测和文物提取工作。

“探索一号”科考船模型

“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模型

通过三次考古调查,工作人员基本掌握了两处遗址的分布范围、核心区大小、船货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和散落区组成,两处沉船遗址散布着大量的陶瓷器及乌木等文物。

展览内景

贰 水府琳琅 填补空白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共出水文物890件(套),出水瓷器较多,涵盖青花、素三彩、珐华器、单色釉等多个品种。

通过对瓷器形制与纹饰的对比研究,推测该沉船遗址的年代应为明代正德时期(公元1506-1521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窑瓷器外销兴盛,孔雀绿釉、素三彩等名贵品种以及珐华器皆有烧造。

展览内景

珐华孔雀绿釉莲池纹梅瓶

珐华蓝釉携琴访友人物故事图梅瓶

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里层实心,外层镂空,罕见孔雀纹占主体罐身,极有可能为东南亚国家或地区“高级定制”品,堪称“镇馆之宝”

二号沉船遗址中共提取了38件文物,涵盖原木、陶瓷器、蝾螺壳、鹿角等;其中大量来自国外的乌木,填补了我国关于海上丝绸之路进口贸易回航的历史记录空白,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二号沉船遗址提取的两件青花瓷碗上,装饰有“喜上梅梢”“海螺”“海水”纹,经过对器型及纹饰风格的研究,推断西北陆坡二号沉船年代应为明代弘治时期(公元1488-1505年)。

展览内景

乌木遗址影像图

乌木

知识延展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所载乌木,经检测为柿属乌木,外表皆呈黑色,直径9至28厘米不等,质地坚硬,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南部、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等热带地区。

青花“喜上梅梢”纹碗

青花蕉叶法螺纹碗

叁 巧缮焕新 有效保护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出水的文物,由于长期受到海水侵蚀和海洋生物附着,使它们的保存状况变得复杂,这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文物保护工作者分别在发掘现场与实验室两个阶段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文物原貌,使其重现往日风采。

展览内景

500多年前,它们随着船只沉睡于海底,尽管被泥沙掩埋、海水侵蚀、海洋生物附着,可它们依旧保持着“自我”,静默的等待着……500多年后的今天,在科技与考古工作者通力合作的打捞、修复与保护中,它们得以再次焕发光彩,依旧釉色清亮、精美优雅、高贵稀有的它们就这样水灵灵的进入了人们眼中,以美征服人心,以贵彰显品质,以造震惊世界。

知古可鉴今,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彰显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强大的精神力量。

展览信息

主办单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展览地点:南区三层6号展厅

展览时间:长期开放

撰文:李羚

拍照:李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