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博物志︱清代香炉:于烟火中,窥见古韵风华

2025年02月17日09:27 文创信息部

炉,古称“鑪”或“爐”,据《陈氏香谱》所载,“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凡寝中共炉炭”,古人将其誉为“火所居也”,意指用以焚烧煤炭、薪柴等燃料的器具。

香炉伴随着香的使用而诞生,是中国用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的朝代更迭,香炉的器型种类日益丰富,同时也深深烙印着各个时代的审美印记。今日,让我们一同探寻清代香炉的奥秘。

有盖香炉

秦汉之前,由于香料多为香草类,在直接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飞屑,因此早期的香炉通常设有炉盖,以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减少烟草屑的飞溅,保持焚香场所的整洁。

然而,若香炉完全密封,则空气无法流通,香料无法燃烧,香气亦无法散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工匠们巧妙地在炉盖上镂孔,以确保炉内空气流通,这便是有盖香炉。

赵佶《听琴图》(局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盖香炉的制作工艺不断精进,形态愈发精美。在清代,有盖香炉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有盖香炉。如清代的牙雕云龙纹三足盖炉,整体象牙制,三兽足,双耳龙纹带环,炉壁双面开光云龙纹,炉盖四面兽首衔环,顶部为双麟戏珠。

清牙雕云龙纹三足盖炉/炉盖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此炉采用镂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工艺,器身呈现多处衔环及大面积微雕,其中以炉外壁的云龙纹最为精绝,龙躯与云纹交错铺满炉壁,实具空游云浮之美,不禁令人惊叹:其间奇技齐天工。

清牙雕云龙纹三足盖炉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而清景泰蓝盖炉,直口,束颈,鼓肩,圆腹,兽首衔环耳,三兽足,压盖,兽钮,铜胎掐丝绿地黄棕色花卉纹。此炉制作流程浩繁,工艺繁杂,器形恢弘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清景泰蓝盖炉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炉盖更是以镂空手法雕饰,交错有序,香气盘旋回绕,也便于观烟。古人将审美趣味融入香炉之中,从中亦可窥见时代精神与文化风尚。

清景泰蓝盖炉(炉盖)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无盖香炉

后经发展,制香方式有了新的进步,线香、合香等复合加工香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随之衍生出了无盖香炉。清代的无盖香炉同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香炉设计简洁大方而不失韵味,充分体现了清代工艺的精湛与独特风格。

以清同治香炉为例,香炉呈筒式,下腹部内收,平底,外壁施以白釉,赭彩书“同治十五年”“牛口古庙”“藉福堂敬送”。整体古朴典雅,韵味十足,为研究同治时期的香炉工艺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清同治香炉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再如清广彩人物花卉纹香炉,呈六方筒形,口部,器身,底座均为六方形。

清广彩人物花卉纹香炉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以广彩装饰,顶部几何形锦地饰花蝶纹;器身中部长方形开光内分别饰西洋人物,盾形纹章交替一周。

清广彩人物花卉纹香炉(局部)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底承六足,足部纹饰与顶部相同。整体装饰元素不仅彰显了东方古典韵味,同时也巧妙地结合了西方的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艺术美感。

清广彩人物花卉纹香炉(局部)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走进历史的长廊,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清代香炉的雅致,更能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独特文化气息和工艺精髓。这些香炉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以静默的方式,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撰文:卢杨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