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物 | 藏在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中国白
上期,我们了解了藏在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古韵黄。
本期,我们继续从中国传统色角度,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中国白,与大家一同分享。
白釉是瓷器传统釉色之一,真正的白釉应该是乳白色的乳浊釉,这种釉是近代才发明的。我国古代仅有元代枢府釉是失透的,其他白釉并不是白色的釉,而是将不含金属氧化物呈色元素的釉料施于胎骨洁白的器物上,入窑高温烧制而成的透明釉,釉色因白润瓷胎的映衬而显出白色,现在习惯上将这种透明釉也称为白釉。
宋·白釉妇人骑马俑
长4.8cm 宽2.8cm 高1.6cm
到了宋代,制瓷工匠们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
故器物都不施化妆土,器物胎壁厚薄均匀,近口沿处尤薄。此时烧制的白釉瓷器,清淡高雅,形秀色润。特别是瓷俑,其造型比前期更加世俗化,坚实的瓷胎、匀净的釉面、恰当的形态、清丽流畅的线条以及细致的刻划,其技艺达到新的高度。馆藏宋·白釉妇人骑马俑是其代表作之一,神态娴雅,活灵活现。
明·白釉香插
口径1.8cm 底径6.7cm 高5.9cm
知识拓展一:
古时闻香与品茗、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知识拓展二:
纵观历史,不少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等喜爱香,对香推崇备至。它不只局限于祭祀用香,更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古人以香薰衣帽,燃香伴琴棋书画。馆藏明·白釉香插也可作为研究这一方面的实物资料。
知识拓展三:
香道博大精深,可见一斑。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同时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百窑口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所主导的局面。
清·康熙白釉持经观音立像
底径21cm 高54cm
观音垂目,面形长园,其发髻高束,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朱佩,双手持卷,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一方孔。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明清时期是德化白瓷大量生产的时期,其胎质优良,胎体透亮,釉色纯白,釉质温润如玉,美不胜收,不论是在造型上、胎釉上,还是在装饰手法上,都十分注重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创作出独具匠心、工艺精湛的瓷器。特别是在瓷塑方面,创作的人物形象超凡脱俗,栩栩如生,连衣饰线条刻划都很流畅,加上白中泛黄的釉质,充分表达了塑像内心的神圣感觉。
馆藏清·康熙白釉持经观音立像,其造型典雅优美,质地细腻,制作精良,佛道人物形神兼备,注重细节的刻划,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感染力,让人心旷神怡。
这一时期的德化白瓷不仅在国内负有盛名,在国外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被外国人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中国白”,足见德化窑白瓷已成为中国白瓷的典型代表。
中国白,是器物之美。史书曾记载:“‘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白瓷也因此被赞誉为“中国白”,其工艺精湛,颜色柔润,自宋代始,白瓷随海上丝绸之路而名扬天下。在高温的浮沉中,这种洁白无瑕的色彩仿佛在传递这一种来自东方的韵味,在质密的白色里,释出中华民族温雅的性情。
文字编辑:卢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