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导引 | 17至19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中国风”是什么风?
小伙伴们,
中秋、国庆双节马上就要到了,
南南邀请您前来看展,
今天向您介绍9号展厅
“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
看看在17至19世纪,
由中国经南海销往西方的
瓷器、牙雕、扇子等外销艺术品,
在西方掀起的“中国风”时尚。
流光溢彩——外销瓷
清代外销瓷器中,青花瓷数量较大,还有各类广彩、粉彩、五彩等彩瓷,主要分为生活用品瓷和装饰陈列瓷。外销瓷上的图案除了中国传统题材外,还新出现了大量的西洋题材和纹饰,涉及欧洲人喜爱的花卉、皇室纹章、希腊神话故事等纹样。
清初,青花瓷大批销往西方市场,其着色浓郁、明快亮丽与纹饰题材多样的美学与实用特点开启了“中国风”的新时尚。
从乾隆年间起,广彩便成为中国外销欧美的主要瓷器种类之一。其器型包含了茶具、咖啡具、马克杯、碟碗及果篮等生活用瓷。中国外销瓷到达欧洲后,由欧洲工匠再加上各种铜镀金或贵金属装饰以美化。
粉彩、五彩、斗彩及珐琅等彩瓷,也是为了适应外商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彩绘瓷。它既有我国传统彩绘艺术的风格,又吸收了欧美的艺术精华。
巧夺天工——牙雕
清代时牙雕工艺迅速发展,乾隆年间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牙雕制作中心。牙雕制品主要分为编织、雕刻和镇嵌三大类,涉及阴刻、镂空、立雕等技法,装饰题材主要为花鸟以及故事人物,常见牙雕作品如牙席、牙扇、多层镂空象牙球等。为了迎合外国客商的需要,这一时期创作了一批如镂空人物提篮、镂空信插和名片插等颇具特色的外销牙雕制品。
巧物雅技——扇子画作
扇子早期在西方是身份、地位和礼仪的象征。中国制扇工匠将传统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合,创作出大量专供外销的扇子。这些外销扇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团扇、折扇、羽扇与欧式特殊形制的骨扇等式样;色彩艳丽,纹饰华美,工艺奇巧,价格相对低廉,极大满足了西方市场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中世纪以来,扇子在欧洲被视为女性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
从18世纪起,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中国画师积极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并结合中国画的内容元素,创作了融汇中西画风于一体、专门用于外销的绘画作品。通草画便是其中之一,画纸由一种叫通脱木的植物制成,描绘了广府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社会生活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市井文化及风土人情。
银光美奂——银器漆器
1840年前,受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的影响,外销银器呈现出纯西方风格,按照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设计制作。1840年后,为满足更多西方市场的需求,外销银器在器物造型及装饰方面更多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方古国的古典优雅和匠人精神。
17至18世纪,中国外销到欧洲的家具以漆木为主,多采用黑漆描金的装饰手法,式样从厨柜、桌椅、屏风,到扇子、针线盒、工具箱等。多数家具的木胎事先由订购地做好,再不远万里船运至中国,由中国漆匠髹(xiū)漆彩绘。
中国外销艺术品是中西海路贸易的实物见证
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一个尝试
这一时期中国大量销往西方的外销艺术品
创造了新的艺术风尚
形成了新的文化趣味
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别样风采
扫描上方二维码云上观展~
文字编辑:李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