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说文解物 | 藏在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中国红

2023年08月02日17:24 文创信息部

自然的颜色何其多,宛如展开的一幅画卷。从古至今人们便学会了从自然中提取颜色,将他们运用在瓷器、服饰、绘画、雕塑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是否能一眼辨别出具有“中国味”的色彩?中国传统色传承千年,颜色背后蕴藏着东方审美和智慧。中国传统色究竟有多美?或许文物里的万千色彩可以给您一个答案。

在中国古代将颜色归为五大类:

赤、黄、白、青、黑

并称为《五正色》

热烈张扬的红,

端庄高贵的黄,

素净纯洁的白,

淡雅含蓄的青,

神秘庄重的黑。

在不同色度,不同冷暖的变化中,

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

连接着古今华人的血脉。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探索文物中的中国传统色。

中国红

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从古至今,红色的运用都十分广泛,可以在文物上,也可以在建筑上,还可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经过漫长的的历史演进,复杂的审美变迁,红色依然被视为“正色”,今天的“中国红”亦是我们对外鲜明的标志。

色彩与文物碰撞又会有怎样的呈现呢?我们一同来看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里中国红润色的瓷器呈现出不同色彩的“红”吧!

红釉

红釉在瓷器上的追求包涵着极其深厚的社会学含义。它不仅仅是对生命原色的尊重,更深层次的是中华文化初始之色的刻意表达。古人在瓷器的红色追求之路上走的艰辛,红釉偶然生成的条件苛刻,稍有倦怠,形成条件转瞬即逝。中国古代工匠,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尽管等待的时间漫长,但当它被牢牢抓住的时候,犹如一条沉寂许久的大鱼,跃出水面时浪花飞溅,景象壮观。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明·红釉划花军持,小口,口下出沿,短颈,扁鼓腹,平底;腹部置一流,颈肩部饰划花,作为瓷器的重要品种,出场意义非凡。

【明·红釉划花军持】

军持,又称净瓶,来源于印度,是僧侣云游时所带的贮水器,用以饮水或净手,亦是佛教法器,后演变为百姓盛水器具,陈设用品以及盛酒器。造型为长颈、颈上部有一轮形凸棱(圆盘形宽棱),顶端置一小口,早期圆腹,肩腹间置有一流,无柄。

矾红釉

“矾红”是中国最古老的釉上红色彩料,亦称“铁红”、“红彩”、“虹彩”。成化斗彩、万历康熙五彩都是以矾红作为红色彩料。明代多偏向枣红,清代以后则多偏带有橙味的砖红色。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文物明·青花矾红彩梅瓶,是青花瓷器,为白底青花,梅瓶作为琢器,造型优雅,烧成难度大,在青花上再低温覆烧一种颜色为枣皮红的矾红图案,色彩饱满,保存的品相也相当好,十分珍贵。

【明·青花矾红彩梅瓶】

小口,短颈,长圆腹,圈足。外壁以青花矾红彩装饰,青料绘缠枝莲花,间饰矾红彩。

钧红釉

康雍乾三朝,将红釉细分为:郎窑红,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金红、年窑红、洋红、蔷薇红、玫瑰红、钧红、仿朱漆、仿剔红,品种繁多,名称亦有重叠,各自定名出自各自感官。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清·乾隆钧红釉瓶,从造型到釉色,附金属底座,像一个橱窗中的美人,令人赏心悦目。

【清·乾隆钧红釉瓶】

撇口,长颈,鼓腹向下内收,圈足,通体施钧红釉。

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是“永不褪色的美”,凝聚着古人体察万物的智慧,承载着人们独特的情感表达。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文物里的色彩不止于鲜明艳丽、张扬热情的红,还有许多传统的浓郁色彩,每一种颜色传达出不同的寓意,呈现出不同的精彩。我馆邀您走进展厅欣赏、探索,与文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下期我们将介绍藏在瓷器里的中国传统黄色系,敬请期待。

文字编辑:卢杨艳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