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啜茗 | 绿色黄金通海丝 缕缕茶香入雅室
煦风入夜
茶香四溢
青绿扶摇
簇簇新意
陆羽《茶经》有言: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四月的天,已草长莺飞,百花盛开,万物蓬勃生长,茶树的香气越过山川大地,裹挟着清风飞到寻常人家里,品茶鉴茶的时节便在这美好的光景中开始了。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摘到制作茶饼、饮茶品茶一系列工序,都有讲究。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形成,经过唐宋时期的兴盛发展,茶叶不仅进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更因其美名,随着中西交往远销海外,甚至超过丝绸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被誉为海上贸易通道上的“绿色黄金”。
中国茶叶经过一道又一道的繁杂程序,被装进茶箱,从中国的山区走向欧洲人的茶桌,遍及世界各地,茶香所至,蔚然成风。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藏文物里,有许多古人与茶有关的文物,向人们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明友好交往的辉煌历史。
清制茶图通草画
制茶图通草画共十幅,五幅一组,彩绘出清代民间垦地、种茶、浇水、施肥、采茶、晒茶、捡茶、称重、压箱和外销包装等一系列情景,画面色彩润泽、灵动活泼,人物形象饱满、栩栩如生,内容详实细致、生动有趣。
如此看来,采茶、制茶和售茶倒也不失为一种乐趣,点击图片参与互动小游戏,体验一番劳作带来的喜悦成果吧。
点击链接即可参与互动小游戏:https://4dscene.4dage.com/culturalrelics/NHBWG/index.html#/Info4
清银累丝烧蓝嵌宝石花鸟纹盖罐
罐银胎,整体造型呈六瓣花形,盖、身以子母口相承接。盖面中央置一宝珠钮,通体饰银累丝及烧蓝花鸟纹,周身点缀红、蓝宝石。此罐造型独特,纹饰清晰,花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制作工艺精湛,是清代银累丝烧蓝工艺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此罐可用于茶叶储存,纹饰如此繁复美丽的罐体用于盛放茶叶,足以见得古人对待茶叶的珍惜与喜爱。
清青花人物纹茶壶
壶直口,短颈,圆腹,曲流,曲柄,带盖,圈足。盖呈帽盔形,隆起,盖顶中央置一宝珠钮,钮上饰菊瓣纹,盖面饰对称折枝花卉纹,盖沿饰一周青花边饰;壶身正背两面圆形开光内绘青花人物纹,开光外辅以折枝花卉纹,流和柄均以青花装饰;底部光素无纹饰。青花用料色泽浓淡有致,釉面莹洁细润,是清代青花瓷中的佳作。
此壶造型规整,端庄大气,清新悦目,格调高雅,如同人们对待饮茶一般庄重细致,品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日常而优雅的趣事,更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清乾隆青花广彩纹章纹茶杯
花口,弧腹,圈足。口沿内壁饰一周青花边饰带,杯外壁绘有两组对称Keck家族纹章冠饰及押花体字母缩写AJEK,杯内、足内光素无纹饰。此杯清新素雅,简约大方,是典型的外销器物,融合了西方元素,为西方来样加工订制。此茶杯器型与纹饰的结合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影响之深远且长盛不衰。
饮茶之风早已随着地域的不同,形成许多流派,但对于饮茶器具的使用,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人尚且能在没有科技的年代烧制出许多茶具以便饮用,随着时代发展技术提高,现代人饮用的茶具可以被更方便快捷的获取得到。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文创茶具,款式简约美观,造型保留了古时的韵味,用之品茗,想必也能感受到杜甫诗中“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惬意吧。
华光礁Ι号系列
华光礁Ι号茶具套装
八百年前载着满满外销瓷器的华光礁Ι号重见天日,古今盛世荣光相逢。设计师以中国福船船型为承载,青瓷船货为依托,再现了千百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上乘风破浪、云帆沧海、对外开拓的中国姿态。
双鱼盏茶杯
该款双鱼盏设计来源于中国西沙群岛海域出水文物——元代青釉双鱼洗,其内壁底心贴饰背向小鱼一对,鱼摇头摆尾,首尾相连,形态生动。鱼在中国有“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说法,寓意美好富足。同时,它见证了古代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
海上丝绸之路系列
鼓形刻花茶叶罐
清风竹韵茶具套装
此系列设计灵感来源于《龙行万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龙泉青瓷》展览。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品中的瑰宝,从北宋起就开始对外输出至海外,在海丝路上占据瓷器外销的重要席位。此产品采用高岭土,传统工艺烧制。青瓷色本自然,青碧如水,有“雨过天青”之雅、“海洋绿”之幽。
春暖花开,风光明媚之际,快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一起看展览、观文物、寻文创吧,让我们一起透过文物了解茶文化,感受茶文化,与古人跨越时空,在同一片天地中围炉煮茶、畅谈茶道、快意人生。
【相关展览】
我馆虚拟展厅“绿色黄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茶叶贸易”,带您了解更多茶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海外的故事。
点击链接可参观:http://yun.720yj.com/tour/s/u/p/c30ad9f68f89b29
文物遴选 | 张玉莹
文字编辑 | 李羚、张玉莹
排版编辑 | 李羚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