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讲座回顾│史吉祥:什么是好的展陈——博物馆展陈价值判断的三个标准

2022年12月22日09:08 陈列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海南省关于开展“能力提升建设年”活动的安排,切实提升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干部职工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2022年11月30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特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候鸟’人才工作站”专家、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史吉祥教授在博物馆三楼会议室带来题为“什么是好的展陈——博物馆展陈价值判断的三个标准”的学术讲座。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是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本次讲座,史吉祥教授通过大量的优秀博物馆展览陈列案例从陈列展览“是否做到知识的有效传递”、“是否打动观众心弦”、“是否让观众做到形而上的思考”三个维度解析了什么是好的展陈。

首先,史吉祥教授通过大量的展标案例,解析展览要做到知识的有效传递,展览标题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盛筵——见证<史记>中的大西南》展览以及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常设展为例,对其展标命名巧用经典诗书、歌词进行深度剖析并表示肯定。同时结合《中国军队在纽约》秦兵马俑纽约特展以及《孔子时代的音乐》曾侯乙墓乐器特展等海外展陈的展标案例以及六朝古都名人相关展览《数风流人物》与鲁迅故居的《人之初》这两次自身参与命名展览标题的经历,深入解读展览标题作为展览的核心精神体现,是博物馆最直观有效的宣传形式,是知识有效传递的前提条件。史吉祥教授还就前言、展板、展签等其他博物馆展览所涉及文字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勉励博物馆从业者,特别是展陈设计人员,在博物馆发展日益成熟以及展览策划设计愈趋模式化的今天,应当在“知识的有效传递”做更加有创新、有温度的考量。

其次,就展览“是否打动观众心弦”,史吉祥教授表示,知识的有效传递是一个展览的基本要求,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使观众动情,给观众带来知识外的情感温度,将使展览加饱满。他以此结合灾难类纪念馆的内容,讲述这类展览使人潸然泪下的形式与内容设计,解析了展览可以从不同的情感角度通过不同的展陈手段所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展览情感价值。

最后,谈到博物馆展览对观众观展体验的升华,即展览“是否让观众做到形而上的思考”,史吉祥教授分析了观众在展览中除了知识获取和情感体验,如果可以再有所感悟,继而对观众的“三观”形成一定的正向冲击,并对展览内容回味无穷,那将使展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例举了红色题材类的展览,通过布景、展板、文字内容等方面,提出这类展览设计应该在引发观众对先烈崇高信仰产生思考的点上发力,同时对于其他类型展览设计的形式基调也指出明确的方向。

通过这次讲座,不仅使我馆干部职工对博物馆展览的设计定位有更明晰的方向,并且更加深刻意识到展览作为博物馆与社会群众最直接的对话桥梁,在教育功能与情感价值等方面所具有的重大社会意义。

文字编辑:吴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