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南海物说︱世界海啸意识日:读懂海洋的怒吼

2025年11月28日10:29 自然部

自然界中,海啸、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现象常以其巨大威力为人类带来灾难。11月5日是“世界海啸意识日”,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海啸——这道由海底地震、滑坡或火山喷发所激起的移动“水墙”。它蕴藏着海洋最深处的磅礴能量,能在数小时内横跨大洋,于刹那间重塑海岸。尽管人类尚无法阻止它的到来,却可以通过科学预警、系统规划与全民教育等方式,构筑起防灾减灾的坚实防线。了解海啸,正是守护生命与家园的第一步。

历史上的重大海啸事件

纵观人类历史,海啸以其摧枯拉朽之力,多次在沿海地区留下深刻创伤。这些事件不仅是惨痛的灾难,更是人类认识海洋、构建防灾体系的重要教材。

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7.5级地震并触发大规模海底滑坡

双重机制耦合引发帕卢湾内海啸,造成逾4000人遇难。此次事件揭示了由海底滑坡等次生机制引发海啸的极高风险与特殊预警难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9.0级地震

引发浪高逾40米的海啸,吞噬沿海城镇,造成约1.8万人遇难、2500余人失踪,随后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由一场自然灾害演变为复合型灾难。此次事件不仅对日本的防灾应急体系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促使全球重新审视和反思超预期巨灾的应对策略。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海9.1级地震

引发浪高逾30米的海啸,席卷印度洋,致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14国受灾,逾20万人遇难,成为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此次事件暴露出印度洋地区海啸预警机制的缺失,直接推动了印度洋和全球海啸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1960年5月22日智利近海9.5级地震

引发海啸,重创本土后横扫太平洋,波及日本、菲律宾等地,致逾2000人丧生。此次事件充分展示出海啸的跨洋传播威力,直接推动了1965年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的建立。

1883年8月26日至2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

引发浪高逾40米的海啸,巨浪席卷苏门答腊与爪哇海岸,摧毁数百村庄,致逾3.6万人丧生。此次事件是火山活动触发海啸的经典案例,揭示了除地震外海啸的另一重要成因,同时也为科学家提供了首个系统研究海啸全球传播的完整记录,奠定了现代海啸学的重要基础。

海啸:并非巨浪,而是水墙

许多人将海啸想象成一场放大的风浪,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海啸的本质是由海底地质剧变——如海底地震、滑坡或火山喷发——所引发的一系列超长波长海洋波动,能量贯穿整个水体。

海啸的成因可能是强烈或巨大的海底地震、滑坡、火山喷发以及坠落海中的小行星等。

与风掀起的普通浪涌不同,海啸源自“海底之动”而非“天空之风”。这一根本差异造就二者截然不同的性情与威力:风浪能量集中于表层,波长短、速度慢,宛若信步;海啸则自海底撼动整个水体,波长极长,在深海中能以近千公里时速横跨大洋,堪比喷气客机。

在开阔洋面,海啸低调潜行,浪高难以察觉;一旦逼近浅岸,其巨大能量受海底挤压骤然抬升,化作吞噬海岸的巍峨水墙,上演一场“深海无声,浅滩咆哮”的自然奇观。

生死瞬间:遭遇海啸如何科学自救

面对海啸,正确的预判与行动是生存的关键。

海啸来临前,迅速识别预警与征兆。

关注官方预警,如通过各国海啸预警系统及时接收各类官方渠道发布的信息。

警惕自然信号,如在沿海感到持续强烈震动或发现海水异常退却,应立即撤离,切勿逗留观望。此时为逃生窗口期,通常仅数分钟至十数分钟。

你知道吗?

我国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负责包括海啸在内的海洋灾害预警业务,由其牵头建设的南中国海区海啸预警中心已于2019年11月5日正式运行。

海啸来临时,果断逃生与避险。

如身处岸边,应立即放弃财物,朝内陆或高地转移,目标为高于海平面15-30米(约5-10层楼高)的安全区域。若时间不足,应立即寻找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尽量向上躲避。

如身在海上,若在船上且时间充裕,应全速驶向开阔深海;若船在近岸且来不及,应立即弃船上岸;若已落水,应尽力抓住漂浮物,避免与硬物碰撞,并伺机转移至安全地带。

警惕后续波浪。海啸常为多波次袭击,后续浪涌可能更强。在官方正式解除警报前,切勿返回海岸。

海浪之下,潜藏着地球磅礴的力量,认知,是我们与之共存的起点。愿我们铭记过往,掌握科学之道,在自然怒吼来临之际,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