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第二期“沈阳文博公开课”圆满成功!
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见证中国力量8月16日上午,第二期“沈阳文博公开课”在沈阳博物馆三楼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特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辛礼学馆长担任主讲,以“源同流异:中国外销艺术品的异域新生”为题,通过对18至20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历史背景、外销艺术品的发展历史、繁荣景象以及艺术品传播与文化影响四个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中西方文明通过海上丝路实现的双向文化融合。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 辛礼学
中国外销艺术品,以外销瓷为代表,最晚从唐代便作为特产开始随丝绸输往国外,历经五代,宋元,直至明清,从未间断。1757年广州确立“一口通商”政策后,通过十三行大量出口外销艺术品,不仅直接推动了中西贸易体系的形成,更以“中国制造”的精湛技艺迅速开拓海外市场。
辛馆长系统介绍了这一时期诸如广彩、珐琅彩、通草画、牙雕、广绣、外销扇、漆器等外销艺术品的种类和特点,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载体向西方传播,并对西方社会的审美、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西方文化需求通过订单和定制反作用于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奔赴”,丰富了全球文化内涵。
中国外销艺术品作为中西方海路贸易的实物见证,凝结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了跨国交流中的文化创新与智慧。这些艺术品不仅引领了新的艺术风尚,还赋予人类文明多元而丰富的面貌,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
通过辛馆长的精彩讲述,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魅力,还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深植公众心间,更让大家深刻地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讲座之后,辛馆长带领大家参观了沈阳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源同流异——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在展厅中与观众进行了热情互动和深入交流。
此次公开课的举办,既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溯,更是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启迪。大家从历史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感悟文明互鉴的永恒价值,在艺术与历史的交融中,读懂中华文明的开放胸怀与人类文明的共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