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物说︱关于珊瑚,你可以知道的十件事(下)
上期内容在这里(点击标题查看)
第六件事,珊瑚虫有大有小。
不同珊瑚的珊瑚虫大小差异显著,其身体直径通常在1-10毫米间。许多常见的造礁珊瑚拥有较小的珊瑚虫,如鹿角珊瑚和蔷薇珊瑚的珊瑚虫约1-3毫米,而像石芝珊瑚、丁香珊瑚等则拥有更大的珊瑚虫,常超过10毫米,甚至达数十厘米。
弯石芝珊瑚Fungia repanda
石珊瑚目 石芝珊瑚科 石芝珊瑚属
石芝珊瑚科的珊瑚虫是现生珊瑚中最大的,尤其是石芝珊瑚属,因大部分物种为单体型,单一珊瑚虫的直径可达50厘米以上。
弯石芝珊瑚通常由一个珊瑚虫构成,直径可达30厘米,东海、南海分布
大西洋的圆菊珊瑚Montastraea cavernosa
珊瑚虫直径可达10毫米
石珊瑚目 蜂巢珊瑚科 圆菊珊瑚属
大西洋的鹿角珊瑚Acropora palmata
珊瑚虫可小至0.5至0.8毫米
石珊瑚目 鹿角珊瑚科 鹿角珊瑚属
第七件事,珊瑚虫可雌雄同体,也可雌雄异体。
大多数造礁珊瑚(如鹿角珊瑚、杯形珊瑚和陀螺珊瑚等)为雌雄同体,同一个体能产生精子和卵子;少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如某些滨珊瑚和石芝珊瑚),同一个体仅能产生精子或卵子。
某雌雄同体的鹿角珊瑚已准备好释放包含精子和卵子的配子束
某雌雄异体盔形珊瑚(上)雄性拥有白色精球(下)雌性拥有橙色卵粒
某雌雄异体石芝珊瑚(上)雄性正在释放精雾(下)雌性正在释放卵束
第八件事,珊瑚虫有两套吃饭本领。
造礁珊瑚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获取营养:一是自养,即日间通过体内共生的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可满足70%的能量需求);二是异养,即通过触手、纤毛、粘液等捕食浮游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多在夜间进行。两者协同维持珊瑚的能量代谢与生长。
虫黄藻
图中绿色和橙色斑纹者即虫黄藻
伸展触手捕食的珊瑚虫们
夜间,珊瑚虫伸展触手,随水流摆动捕获浮游生物
第九件事,珊瑚每年可以长大10厘米。
珊瑚的生长速度与其骨骼类型密切相关。造礁珊瑚中的分枝状珊瑚(如鹿角珊瑚)年生长速度最快,通常在10-20厘米;板状、叶状珊瑚(如合叶珊瑚)中速生长,年长速约5-10厘米;块状珊瑚(如脑珊瑚)生长最慢,年长幅在0.3-2厘米。非造礁珊瑚(如软珊瑚)每年能生长2-4厘米。
美丽鹿角珊瑚Acropora muricata
石珊瑚目 鹿角珊瑚科 鹿角珊瑚属
南海常见珊瑚,且为优势物种,每年可增长超十厘米
第十件事,珊瑚骨骼可以告诉我们珊瑚的年龄。
如同树有年轮,造礁珊瑚同样有生长带。以脑珊瑚为例,其骨骼底面因藻类覆盖少而得以保存原始而清晰的生长带,每条基本对应一个生长年周期,通过统计条数即可确定珊瑚年龄。这些生长带也是科学家重建古海洋环境的重要载体。
大西洋的脑珊瑚Pseudodiploria strigosa
骨骼底面隐约显现生长带结构
美国密歇根州出土的日射珊瑚Heliophyllum halli化石
骨骼上可识别出(左)年生长纹层和月生长纹层(右)日生长纹层,显示泥盆纪时期地球每年约有400天
以上仅仅揭开了珊瑚生命传奇的一角帷幕,有关珊瑚的奥秘远不止十事可述。知识无限,未来“物说”将与您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