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志︱匠心巧思!满载古人智慧的时光陶瓷
现代随处可见的保鲜盒、防震包装彰显科技便利,而千百年前的古人同样充满智慧。热播剧《长安的荔枝》中亮相的双层陶瓮便引发热议。
在陶瓮夹层填充泥土,凭借水分蒸发吸热的原理,化身天然“保鲜舱”,破解荔枝长途保鲜难题。
这一巧思,不仅揭开了剧中盛唐“冷链运输”的神秘面纱,更折射出古人跨越时光的生活智慧。
海上丝绸之路的“智慧包装”
如果说剧中唐代的双层陶瓮是荔枝的“保鲜使者”,那么馆藏宋酱釉四系罐,则堪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智慧包装”。
宋酱釉四系罐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其外表朴素无华,圆唇短颈、溜肩鼓腹,酱釉也因岁月的洗礼而斑驳脱落。
罐通体脱釉
然而,打开盖子,你会发现其中别有洞天:大量成组套的瓷粉盒严丝合缝地嵌套其中,展示了古人不凡的物流智慧。
瓷粉盒
北宋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宋代远航商船巧妙利用以大套小的方式,在有限的船舱空间内装载更多瓷器,让易碎的粉盒安然漂洋过海,成为海上丝路贸易繁荣的鲜活见证。
实用与艺术兼备的“贸易珍品”
到了明代,海上贸易中的陶瓷器物更展现出实用与艺术的结合。明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明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
大罐采用双层设计,外壁镂空,工艺精湛,内胆施绿釉,尽显典雅高贵。罐身装饰着卷云纹、覆莲纹、凤穿牡丹纹、孔雀山石纹、仰莲纹和花卉纹五层纹饰,细节精致,主体孔雀山石纹还贴上了黄金金箔,熠熠生辉。
罐内整齐摆放着“福”字款白釉小杯,实用又美观,不仅是贸易商品,更推测其为海外高级定制瓷,彰显明代高超的制瓷工艺和审美水平。
明白釉“福”字款小杯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
明酱釉四系罐则以坚固耐用、容量较大的特点脱颖而出。它的罐身厚实,能承受海上航行的颠簸,罐内装有多件小罐,形成巧妙的嵌套结构,既方便存储,又便于运输。
明酱釉四系罐及小罐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
在生活中,它们是实用的“百宝箱”,可盛放食物、储存酒水、存放茶叶及调料香料等货物。
明酱釉带流四系罐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
在艺术上,其独特的造型和釉色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家居陈设中的一抹亮色。
在对外交流中,它们凭借自身的魅力跨越重洋,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明酱釉四系罐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
明酱釉四系罐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
这些承载着千百年生活巧思的陶瓷,见证历史变迁,传承文化脉络,让我们得以领略古人智慧与创造力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