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守护者”到“社会创新引擎”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转型路径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探索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
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技术迭代、社会转型与文明碰撞正重塑人类生活的每个维度。在“快速变化”成为全球关键词的当下,博物馆这一承载文明记忆的场域,如何应对变局的挑战,成为激发社区活力、回应时代命题的创新枢纽,是每一位博物馆人应当思考的议题。
从敦煌莫高窟AI复原到故宫“数字文物库”全球共享,从社区博物馆的参与式策展到气候危机主题的沉浸式叙事……博物馆已不再是静态的“文化保险箱”,而是进化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超级接口”。在快速变化中,博物馆应当保持定力,并且做得更多更好。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把握当下,应势而为。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技术革新、社会结构转型与全球化浪潮下,博物馆如何突破固有发展边界,在赓续文化根脉的同时焕发新生。这一主题不仅呼应了时代需求,更为文博行业指明了创新方向。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物质载体,在人口流动加速、文化需求多元的今天,博物馆不再局限于文物的静态保存,其功能定位正经历从“文化守护者”向“社会创新引擎”的深刻变革。本文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例,结合博物馆建设历程、功能定位、实践案例和未来谋划思路,探讨博物馆在快速变迁时代下的转型路径。
一、应时而生:国家战略赋能下博物馆的创建与文化使命锚定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全面系统地阐述“命运共同体”理念,同时也明晰了“一带一路”的概念范畴。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海南自贸港不仅承载着经济开放使命,更需通过文化基础设施的布局强化区域辐射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国家战略叠加背景下,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创建成为文化互联互通与经济开放的重要载体之一。2018年4月26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其功能定位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精准定位,重点做好文物研究展示、国际交流合作、水下文物保护等方面工作,争取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建设,既呼应了“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合作需求,又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落地的文化支点。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二、功能升维: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锚,构建文化守护与创新转化双轨模式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中,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国际传播、跨界融合等多元路径,探索实现文化遗产从静态保存到动态活化的跃迁。
一是科技赋能,平衡保护与创新。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始终面临原真性存续与功能性转型的两难抉择。数智技术的深度介入,为这一传统命题开辟出兼顾保护与创新的第三条路径——通过数字化建模、虚拟活化等科技手段,既留存文明基因的原始密码,又赋予其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的可能。在建馆之初,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就尝试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探索传统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2019年率先研发“5G+AR”文物修复协作系统,依托5G“速度快、延时低、容量大”的技术特性,创新构建起覆盖远程协作、过程溯源、成果共享的三维交互矩阵——专家团队可突破时空壁垒进行文物修复指导,修复过程数据实现实时存证,公众得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见证文物活化历程。该项目以创新性、实效性荣膺第六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这标志着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迈出重大步伐。在预防性保护维度,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通过构建文物环境风险预测模型与智能感知网络,系统以数据驱动方式实现“风险预判-智能预警-闭环处置”的动态防护机制。平台深度整合历史数据沉淀与实时环境流分析,不仅有效破解传统监管中的人力盲区难题,更推动预防性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这一系统是现代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了科技在文物保护领域的深入应用。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二是以国际传播打造文明对话生态。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立足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核心定位,通过多维度的国际合作机制创新,构建文明互鉴的国际传播体系,创新性地传播中华文化,并依托“双向循环”的交流模式,着力打造区域性文化共同体。在国际合作层面,构建“引进来+走出去”双轨机制:一方面深化与意大利、新加坡等海丝沿线国家的馆际合作,成功引入“向海而生——古罗马海港的传说”等国际大展;另一方面创新外展模式,2018年至2025年间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以及我国澳门等地推出“青出于蓝”“远隔重洋”“蓝色飘带”等主题展览,借展文物近千件(套),形成跨文化对话的立体传播矩阵。在区域协同方面,建立长效合作平台。自2017年起持续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搭建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的多维合作网络,促进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度协作。通过文物巡展、学术研讨、联合策展等形式,逐步强化区域文化认同,形成文明互鉴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三是跨界融通,释放全局价值。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柔性力量。在“文化+旅游”融合实践中,博物馆通过与南海梦之旅邮轮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首创“海上流动博物馆”文旅融合项目。这个集主题展览、文创开发、文化教育与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文旅空间,深度融入“南海之梦”邮轮产品体系,成功构建海洋文化传播的新型载体,显著提升了邮轮文旅项目的文化附加值。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持续加强教育融合发展,推动社会参与,将当地研究机构、教育部门及有条件的社会机构等广泛纳入博物馆合作体系,充分整合资源,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效能。2022年,依托“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博物馆研发了文化遗产旅游系列项目——“‘更’海牧渔系列研学项目”。该项目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路簿》,内容涵盖“耕耘祖宗海传承做海人”主题课程、“寻访老船长研学之旅”“渔”你同行研学营以及“更路簿的前世传奇”舞台剧等活动,同时通过创新联动潭门旅游小镇,实现博物馆叙事与渔民口述史的有效衔接,构建文物活化利用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的新型模式。2024年,该项目荣获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称号,并成功入围终评30强,这标志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文旅融合实践取得行业认可。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旅游体验,更有效强化了海洋文化认同,推动了海洋强国理念的传播传承。在“文化+科技”方面,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于2023年至2024年期间,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开展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三个阶段的考古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运用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借助深潜技术,对位于水下千米级深度的古代沉船遗址开展系统、科学的考古调查工作,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对于我国深海考古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24年,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入选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三、协同共生:文旅融合重构区域经济生态
近年来,以文旅拉动消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推动文旅融合与区域协同有效衔接,以全新的理念打造新模式、拓展新空间、激发新活力、构建新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文博事业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后续将通过规划实施二期建设项目,与一期项目、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南海基地联合形成中国最强的深海考古研究力量,建设国家级考古文化游径,形成独特的文化IP。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联动琼海市共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破“孤岛化”状态,积极扩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消费场景,形成独特的“博物馆经济圈”,从而盘活博物馆的文化引流资源,达成文商合作,提升区域经济效益,促进博物馆文化内涵与实际应用的有效对接,构建“文化引流—消费增值—就业扩容”闭环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深度转化。
从锚定国家战略的文化站位到探索“守护-创新”双轨驱动的功能延展,再到尝试文旅融合重构经济生态的跨界实践……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转型探索,既是对文博机构时代使命的主动回应,也是区域发展需求与文化资源价值耦合的实践性突破。未来,随着二期项目的规划落地,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文化资源的协同效应,如何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链条,仍需在理论深化与场景迭代中持续探路。
作者简介:辛礼学,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本文刊于《文物天地》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