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辑︱这个劳动节,南海馆能量满满!
五一假期期间
我馆同时开放8个展览
接待人数共计35843人(次)
同比增长7%
开展社教活动76场(次)
共有2350人(次)参与
展览、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等大获好评
当38℃的热浪与南海馆里的清凉碰撞
当非遗技艺与来馆观众相遇
这场旅行充电,可谓收获满满
跟着南南的镜头看看
五一期间的游客们如何玩转南海馆吧
一进门,就看到观众们在南大厅活动区排起了长队,“手艺人”老师们所在的区域被围得水泄不通,可见大家的热情。
阿嫲坐在苗绣摊位前,手指似蝶飞舞,不时举起半成品向观众介绍:“看这背面的线头走向,才能检验真功夫!”观众在阿嫲手把手的指导下,化身“一日绣娘”,以毫米级针法精准绣出苗族的民族风情。
“周岁粿”摊位是现场最萌的打卡点,憨态可掬的“生肖粿”一亮相,瞬间点燃现场观众的童心。这项传承百年的海南民俗技艺,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生命的幸福密码,“‘鱼’形粿与‘余’是谐音,也表示着衣食丰足”,现场老师边演示边解读。观众在捏着温热的粿品时明白了:这些看似朴拙的造型,实则是祖辈用最温柔的方式,将智慧与期许揉进了食物里。
当竹编技艺碰撞当下最流行的冰箱贴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呢?游客们将传统斗笠编制技法浓缩再造,细腻的竹丝被缠绕出六角窝纹,每一件冰箱贴都成为了可携带的竹编微型景观,“雨蓑风笠”的文人风骨,也在这项技艺中再次体现。
鲤鱼灯摊位前,老船长用苍劲的双手演绎了渔民生存智慧,观众屏息凝神地见证着一根根竹篾蜕变成会“跳舞”的艺术品。现场的小观众还给鱼灯贴上了彩色鳞片,欢呼着:“鲤鱼可以游咯!”此刻,潭门渔港的丰收祈愿被具象化为盏盏彩灯,观众在扎制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了“年年有余”背后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
集章打卡是参观博物馆必不可少的一环,五一期间,南海馆化身文化游乐场,手持集章册的观众们开启了欢乐寻宝模式,看着满满的文物印章,大家满脸笑容,这回真把“文物”带回家了。
展厅里,一群大小朋友们手持着《探馆学识手册》穿梭在“深蓝宝藏”展厅,“原来这件红绿彩碗的历史意义如此重大”,通过引导式、趣味式的教育互动,观众们亲自“走进”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最珍贵的文明密码,不仅是玻璃展柜中的件件文物,更是人们代代传承的实践创造。五一假期虽然结束了,但这趟“文化列车”上的充电之旅还未停止,南南期待在下一站继续与您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