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物说︱南海自然字典 单字篇之鯻、鳀、鮨
三月学子重返课堂,南海自然字典同步更新。本篇介绍三个与“鱼”有关的字——鯻、鳀、鮨。
là
鯻
“鯻”,鱼名用字,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生物学范畴中“鯻”,指日鲈目鯻科鱼类。它们是一类小型的热带鱼,对盐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在河口或淡水中都可见到。
我国分布的“鯻”有细鳞鯻、鯻(条纹鯻)、四带牙鯻、六带叉牙鯻等,其中以细鳞鯻和鯻最为常见。细鳞鯻,典型的鯻科鱼类,主要栖息于泥沙底质沿海、红树林、港湾海域和河口等半咸水域,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可食用种类。
细鳞鯻 Terapon jarbua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真骨鱼类 日鲈目 鯻科
也名花身鯻、花身鸡鱼等,东海、南海分布
(条纹)鯻,与细鳞鯻同为南海常见种类,在形态、习性、生境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均较为相似。那如何区分这两者呢?答案就在它们体侧的条纹上。细鳞鯻体侧长有三条弓形的黑色纵带,以腹部为弯曲点;而(条纹)鯻体侧长着的黑色纵带是水平走向的,数目为3至4条。此外,细鳞鯻的成年个体也会比(条纹)鯻大一些。
条纹鯻 Terapon therap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真骨鱼类 日鲈目 鯻科
东海、南海分布
tí
鳀
“鳀”,鱼名用字。鳀鱼,即鳀科鱼类,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少数生活在淡水)的小型群游性鱼类,身体多椭圆形或长形,体侧中部通常有一银色宽纵带,体长一般不及20厘米。
鳀 Engraulis japonic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真骨鱼类 鲱形目 鳀科
也名日本鳀,广泛分布于西北及中太平洋海区,日本到台湾北部沿海最常见,南海可见
产量极高的鳀鱼是许多海洋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中既有凶猛的大型海洋鱼类,也有温柔的海洋巨兽——须鲸。须鲸中的鳀鲸(也称小布氏鲸)便是鳀鱼的掠食者之一。我们知道须鲸是通过鲸须过滤海水而获取食物的。神奇的是,鳀鱼也是如此。它们常常张开自己的大嘴,通过独特的口内结构,滤取海水中的浮游动物。
干饭中的鳀鱼和它的大嘴
yì
鮨
“鮨”,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鱼部》中的“鮨,鱼䏽酱也,出蜀中”,意为一种将腌鱼发酵制成的调味酱。“鮨”字传入日本后,便用来指代日本早期形态的寿司(即经过腌制发酵的鱼)。随着寿司逐渐演变成现代形态,“鮨”字也跟随成为现代寿司的代名词。所以我们今天常在寿司店或日料店的招牌上看到“鮨”字。
如今,在汉语语境中,我们很少使用“鮨”字。不过在生物学范畴,“鮨”字可不算生僻。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海域的鮨科鱼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成员多达近500种。像石斑鱼、九棘鲈、驼背鲈、鳃棘鲈、侧牙鲈、拟花鮨等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其中的许多也是南海中常能见到的种类。
如九棘鲈,也称九刺鮨,南海常见的种类有斑点九棘鲈、横纹九棘鲈、青星九棘鲈等。
横纹九棘鲈 Cephalopholis boenak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真骨鱼类 鲈形目 鮨科
也名横纹九刺鮨、乌丝斑,南海、东海分布
再如鳃棘鲈,也称刺鳃鮨,南海常见的种类有蓝点鳃棘鲈、黑鞍鳃棘鲈、豹纹鳃棘鲈等。
黑鞍鳃棘鲈 Plectropomus laevi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真骨鱼类 鲈形目 鮨科
也名横斑刺鳃鮨,南海分布
今日的看字识物之旅,是否有让你再次领略到汉字与海洋生灵交相辉映的奇妙?
以字为舟,物说将继续与你约探深蓝。
撰文:方园